融资租赁公司:一个分权企业组织
“企业”这种组织出现于世,不过百把年的时间。相对于有确切文字记载的人类社会历史而言,企业组织明显地,是一种非常新的事物——虽然,我们现在已经将身边的企业组织现象,当作一种“常识性”的社会环境状态,视若当然。最近的短短三五年时间,中国以“有限责任”,或者“股份有限”作为名称后缀的金融/融资租赁公司,也在这种熟识的潜意识里,大量出现——据称,在2016年中,中国金融/融资租赁登记成立的企业数量,已经迫近六千家。也许,正是由于太过“熟识”,租赁公司往往首先且首要地被视作,一种前景无限商业盈利模式的实施平台,一种难得一遇的切入中国垄断金融领域的战略投资动作的执行载体,亦或是,一种可以快速变现既有资源的投机套利工具,而不是,一个令人感觉味道寡淡的“企业组织”。但是,如果不首先将金融/融资租赁公司视作一个企业组织,不从“企业”的视角去启动思考,那么,所有的意图和愿望,将极有可能只会长久地停留在期盼中,直至被坚硬的现实击碎。在中国融资租赁公司群体的企业数量急速膨胀的现实背景下,这个理性判断,尤其因其发人警醒,而显得弥足珍贵。
站在“企业组织”的立足点上,股东投资人应该建立起指向于“外部”的思考——关涉企业使命和战略问题的思考(参阅“怀邦咨询”微信服务号[公号:huaibangzixun]之“李喆融资租赁工作室”管理评论文章:《民营融资租赁公司投资人的“自我修炼”:以“选将”为例》),而租赁公司的高管团队则应建立起指向于“内部”的思考——关涉企业运营管理问题的思考。而针对无数运营管理主题的深入思考,能够得到有效展开的认知基础,即是要回答“如何理解企业组织”这个问题,具体到融资租赁公司的情境,还必须对融资租赁企业组织最本质的特征,给予描述——类比而言,只有对“地球是圆的还是平的”这个问题有了正确认知,才能从容完成“以怎样的船队规模和给养保障条件,去完成向东或是向西探险航行”这样的具体决策。
一、企业组织:两类技术下的“蛋”
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,就是一个不断通过工具发明来取代并放大人类身心技能的过程——石器替代了牙齿,铁器替代了指爪,机器替代了臂膀,交通工具替代了腿脚,最新的趋势是,人工智能(部分地)替代人的大脑。以此为背景,观察到企业组织出现时,正好伴随着机械时代的降临,这一现象,并非偶然。蒸汽动力机器的发明,令大批量生产成为可能,于是,围绕机器开始形成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。这种聚集,催生了企业组织的出现,也同时内在地生发出,对于“管理”的需要。
但是,早期的企业组织为了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产量,进而获得最大利润,完全将人视作机器的附庸,完全依照机器的特性来划分人的分工,在实现所谓“科学管理”的同时,也逐步耗尽了这种理念指导下的企业组织的生存空间——集权的机械职能架构只能向市场提供批量生产的标准产品,无法解决批量个性化产品的生产问题,将注定为市场所摒弃——正如“老福特”时代的福特汽车公司迅速衰败所展示的那样。与此同时,随着企业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,尤其是员工数量维度的规模不断扩大,经由一个现实的管理问题——如何管理为数日趋庞大的企业组织,另一类“技术”被发展出来。对应于“科学技术”,我们可以将这种新技术,称为“组织技术”。组织技术最具典范意义的示例,应当首推1930年代前后,由美国通用汽车总裁斯隆首创的“事业部制”组织管理模式——在当下的中国融资租赁行业中,我们依然可以看到,作为标杆的领军融资租赁企业,承纳数千人而能实现平稳运营的基本组织架构,就是采取的这种组织管理方法。
至此,我们可以将上面的企业组织演进逻辑,做一个简要的归纳:科学技术推动生产要素聚集以实现批量生产,催生企业组织出现,而为了进一步提升企业组织的个性化批量生产能力,企业组织技术被发展出来。更进一步地,我们可以发现,如果说科学技术的一个显着作用是,加速企业组织内部以及产业链条上的“分工”,令“分工”更加精细和系统的话,那么,组织技术的显着作用,则是加速了企业组织内部各层级员工的“分权”,令“分权”所需的企业管理人才资源,显得愈发稀缺和可贵。
准确理解这个结论,除了需要正确区分“分工”和“分权”以外,还需要了解“管理人才资源”的具体意指。
尽管,“分工”和“分权”都是因人智能和体能局限而被发明:单个人的有限智能体能集中投入一个细分工作环节,可以取得最佳产出效果,所以要“分工”,而单个人的有限智能体能,无法同时高效准确地完成复杂工作系统运转的所需的全部关键决策,所以要“分权”。但是,“分工”和“分权”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——“分工”依照外部规范行动,“分权”依照自身决策行动;“分工”倾向于提升效率的“固化”,“分权”倾向于应对冲击的“变化”。
“管理人才资源”并不是指拥有或曾经拥有管理岗位头衔的管理人员群体,也不是指拥有专业技能经验在身的技术员工群体,而是指具有“管理视野”和“管理思维”的员工群体,一个真正懂的“管理”为何物的员工群体——这是一个关乎个体员工“领悟高度”的问题,所以,从企业组织的基层执行岗位,到高层管理阶层,都可以蕴含“管理人才资源”。而且有时候,“管理人才资源”在企业的中基层中,分布的反而会更多些——数年前一部畅销管理着作《从优秀到卓越》(柯林斯)曾提及一个金佰利纸业的案例:1971年,史密斯从常年内部律师岗位上被启用,接手风雨飘摇的残败的金佰利,并用了20年将其打造成一个卓越企业。
二、“分权”企业组织:当前中国融资租赁公司管理的基础色调
在融资租赁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当中,当然还需要保有并发挥“分工”的效能,但是,以下两个原因,让我们坚信,对于当前的中国融资租赁公司群体而言,其企业管理的基础色调,必须终极地指向“分权”。
首先,融资租赁交易模式的复杂性,内在地决定了融资租赁公司运营系统的复杂性,应对“复杂性”,必须向“分权”方向发展。即使是一个最简洁的教科书式的融资租赁交易结构,也涉及到三方交易主体,买卖、借贷和租赁三种交易关系,与此相伴生的,还有资金、票据、实物在不同交易主体间的交互流转,而这也仅仅是租赁资产形成环节所必然发生的种种活动。如果考虑到租赁资产的过程管理,以及因转让或资产证券化带来的与资本市场的活动对接,再加上融资租赁市场端极为广阔的目标市场开放选择,及与之相随的市场营销、销售和客户群管理活动,我们可以感受到,这是一个怎样复杂运营执行过程!面对一个如此复杂的运营系统构建,如果不在方向定位的角度,采取“分权”管理模式,那么,融资租赁公司除了可能因无法赢得市场而“饿死”以外,还可能因无法承受市场业务的放量冲击而陷于运营系统崩溃,因乱生变,因变出险,自蹈于死地。
第二,当前中国融资租赁行业所面对的外部经济环境,正在发生显着而不可扭转的趋势性转变(参阅:“李喆融资租赁工作室”微信订阅号[公号:huaibang2015]的行业述评文章:《“洗牌”进行时:次贷危机后的中国融资租赁行业格局流变》),面对这样的环境改变,必须提升整个企业组织对外部变化的敏感性和反应速度,必须尽最大可能让整个融资租赁企业组织内部,各个层面员工处于一种“应激”状态,并将自身岗位接收到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环境变化信息,及时完成向最高管理层的反馈。实际上,对于比较成熟的融资租赁公司而言,因其拥有强大而坚固的企业内部分工运营系统——比如完备周全的E化融资租赁业务管理系统控制下的分工执行,往往会“钝化”员工的思考和感知能力,令大量有价值的外部环境信息被分工系统自动“过滤”,令企业错失或延迟变革机遇。而对于处于初创阶段的融资租赁公司而言,高管团队往往因运营系统缺位,而沉陷于无数扑面而来的琐碎日常管理事务当中,基本无暇无力去思考关乎企业生死的方向性和战略性管理问题,而令整个公司的发展,处于一种令人担忧的“随机演变”状态。对于这两类融资租赁公司而言,尤其应该关注对“分权”管理的推动与塑造,否则,或因“僵化”,或因“混乱”而终将趋于险境。
但是,这种对“分权”管理的趋近,必须建立在针对具体经营条件的策略性安排基础上,有序而节奏井然地展开,“管理”是种艺术,机械地按图索骥,不但会贻笑于人,更加会遗祸于人,以下略举数例,谨供警策。
其一,“分权”不能成为高管人员逃避自身职责的堂皇借口。我们可以看到,许多融资租赁公司的高管人员,存在一种高层管理“监工化”的倾向——不但不能充分发挥自身在战略指导方面的“分权”决策职责,反而将此责任“下放”到中基层管理岗位,在管理方面放任,在结果方面紧逼,不但不能推动企业绩效提升,反而造成内部的利益博弈和道德风险上升局面形成;
其二,“分权”管理动作应根据企业发展阶段,有序展开。在融资租赁企业的初创阶段,往往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“集权”管理过程,这是需要通过暂时的集权管理,来弥补系统运营效率低下,以及团队能力不足和协作状态缺位问题,所不得不采取的一种现实的理性抉择。对于绝大多数初创期的融资租赁公司而言,过早地建立多层级组织架构,或者,不经采择即直接“移植”一套其他企业的制度流程或E化系统,往往是错误的举动(参阅“怀邦咨询”微信服务号[公号:huaibangzixun]之“李喆融资租赁工作室”管理评论文章:《融资租赁业务管理“E系统”:“移植” V.S. “转基因改造”》)。
其三,“分权”并不排斥“分工”,相反,“分权”需要“分工”来制衡。“分权”以应变,“分工”以制乱,可以说,“分工”的存在,正是为了弥补“分权”的流弊。代表“分工”水平的融资租赁公司制度流程系统,必须完备周密、权责清晰、规定执行动作衔接井然,进而为“分权”所带来的各种决策,提供坚实的执行支撑;另一方面,“分权”对“分工”的良性互动,则体现在“分权”为制度流程系统的及时演进,所带来的“柔性”内涵——“变化”引导,“固化”跟随,“一质一文,终始之变也”。
作者:李喆
培训公告 | ||
8月26-27日 | 上海—金水湾大酒店 | 汽车融资租赁业务操作流程、模式创新与风险控制专题研讨会 |
欢迎垂询 133-3106-9587 杨志军 | ||
或登陆http://www.rzzlpx.com了解课程详情。 |
上一篇:融资租赁与大型国企的合作模式
下一篇:资本市场力挺PPP:可以来发债、资产证券化、挂牌上市融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