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对模型缺乏想像力,不知道模型早就放进了未来。


编辑:超级管理员 / 发布时间:2025-10-29 / 阅读:7

很多人以为模型只能用过去数据,所以没办法预测现在经济情势多变的未来。这就是对模型缺乏想象力,不知道模型早就长出了逻辑,层层递进的算法放进了因果判断,也放进了未来。


有很多人以为模型没办法用在几千万额度的中大型企业,这也是不知道现在流行的小额税务贷、现金流贷,只是有着漫长悠久发展的模型法里的一个小分支而已。

此篇高能,大量信贷专业术语,约需5分钟阅读时间。


成功的企业千百种,但企业违约的样子则是像不断轮回的历史,总是有迹可寻。

为什么风模系统可以预测未来? 事实上没有人可以预测未来,再精准的行业研究也快不过老天爷的的变心速度。但不管未来怎么变化,风险传导的路径是有迹可寻的,只要能捕捉到信号,就能提前预判风险。

风模系统作用就是用来捕捉未来风险的信号,而风控的本质是底线思维

什么是底线思维。与有的人做行业研究,看准目标,做大额度相反。我们做风险管理,总是计算最坏情况,譬如鸡蛋不放在同一篮子,这就是底线思维的表现。

好的底线思维更适合外部经济环境诡谲多变的时代,也更适合内卷,利率愈杀愈低的时代。 

譬如现在很多银行流水贷不只利率杀到见骨,风险更是高涨。因为它只考虑到已经躺在帐户里的银行流水,这些银行流水在经济上行时总是美好。

但这种风控手法不只有可能被养套杀的欺诈风险,更重要的是流水其实就像海市蜃楼,只要经济一波动。经营一有不稳定,或是下游一拖个款,马上消失。

只依靠流水做风控,是对不确定的未来太乐观了。

还有的人认为小微企业看三表就可以了,现金表、电表、出入库表。
事实上不是的,因为这几张表只有现在,没有未来。

未来在哪,风险就在哪。可以说金融的本质即是在未来与现在之间做资源分配与价值移转。

而企业的未来在哪? 

要明白所有的企业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,所有的企业都在一个生态系统里,这个系统之间彼此互相影响,也互相传导风险。

要仅从单一面向就做风险识别,那几乎是不可能的。好的风险模型是要能把这些生态系统整合进来,才能真正的做到把未来放进来,达到智能决策引擎的效果。

只有考量单一行业变数的风模评分卡,那本质其实还是专家法。因为现代制造业的经营是相当复杂的,只考虑到行业的风险共性不足。

企业不只被产品产业链关联影响(譬如汽配产业链),被原物料产业链影响(譬如稀土产业链,稀土是汽车晶片的关键原材料),被横向行业影响(譬如纺织、印刷),更是被区域经济影响(譬如金融共债风险,地方政策风险)。

这些交错的上下游与区域经济形成了一个错纵复杂的生态系统。

而风险传导总是有固定路径。打个比方,现金流断裂的传导路径通常是下游往上游传导,原物料造成的生产风险是上游往下游传导。行业风险很多是来自于同业产品竞争,而金融共债风险或是环保等政策风险通常是由区域传导。

这四大面向的风险评估缺一不可,好的风险模型系统,要有算法,层层递进的逻辑推衍与分析毛利、应收、应付、存货与融资等等的变化。掌握住企业的经营情况,就能知道未来的现金流将会如何变化

风险管理其实就是底线思维,而不是神通的预测未来该是怎样。

下游订单突然消失的风险? 与其花时间研究订单,研究行业景气,我们不如就直接假设他订单就是会消失吧,测一下他下游客户的分散性与稳定性,计算订单消失后,企业的抗风险能力

下游积压应收账款风险? 那简单,我们底线思维一下,做个销售结构分析吧。

不只贸易战在纷纷扰扰,咱们自己的产业政策也是说变就变,神仙也难料,譬如这次储能政策影响范围之大,所有人都始料未及。但不管地缘政治与政策如何变化,风险传导总是有固定路径。

我们无法预测政策会怎么变化,但我们先假设政策一定会变化,算一算即使如此,我们的本金能收回多少。

不需要专家洋洋洒洒花上个把月,写个几万字,却总还是有遗漏缺失或是主观偏颇。总是该写的不写,不该写的写一大堆的风险评估报告。甚至有的都忘了写风险评估是为了控制风险,不是逃避风险,最后变成了挑毛病大赛。

甚至报告愈厚,风险愈高,因为这些无用功的材料都是噪音,平白影响判断。

人类总想要零风险,结果风险总是因此愈累愈高。

时代变化很快,我们总是不够坚强又不够理性。在经济上行里乐观侥幸,对风险无知无畏。又在崩坏里过度悲观,对风险杯弓蛇影。

但系统不会,一个好的系统能区分噪音与真正的风险讯号,这是概率之下的众生平等。

笔者说的这些风控逻辑其实每个人都很熟悉。只是没有一个系统性的章法,而且通常过于主观,噪音通常又太多。

笔者说的不是就一张EXCEL表风评模版,让专家填上去评个分这么简单。而是系统用一个清晰的标准将所有的项目做一个"客观"的横向比对,减少专家法因为主观经验,经验(样本数)不足带来的偏颇。

譬如大家都知道多元投资,容易造成财务风险。有的人就说了,但多元投资也有成功的呀。

或许有的专家慧眼独具,看好恒大地产投资新能源车。但系统发现非本业投资的投资失败,可能会拖累本业就会自动上调拒绝阈值,收缩额度。 

这些其实只要把税务等外部数据导入,系统自动清洗数据,其余让专家标准化、数字化,准确的尽调采集数据就可以了。

一个高效的数字化管理,要有8成风险都能用系统前期排除,最后再辅以人工二次灰度判断,简单、清晰、高效。

算法定底线,专家管例外。

建立数据与情报中台,形成统一“风险认知地图”;线上线下一体化闭环,让风控策略能自我更新。

只有专家法,谨慎但低效经过统计分析后验修正的模型,不只可以补足专家法审批的不足与偏颇,提高审批效率节省人工,更可以做为决策参考,形成真正的决策引擎。

所以我们微函树的模型不只能将专家法的经验做标准化。标准化只是起点,模型能做的事,最终是使用大数据做后验分析起到风险方向盘的作用,成为"辅助决策"的智能风控决策引擎。

模型不是风险控制的答案,相反的,它是问题的起点。

好的风险模型更是风险治理的数字化工具。风模会指引专家,给一个框架,把每一个专家都放在框框里授权审批,把来自不同文化,形状各异的专家统一起来。

这个框架最终会形成整体风险治理的一环,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授权控制体系,将传统的人治,真正的形成数字化治理。

而不是给一个评分卡分数,仅供参考,专家该拍脑袋的的还是拍脑袋,然后就没有然后了,该怎么各说各话,还是继续各说各话。

现在早就不是资金为王的时代了,很多公司风控很专业,但太专业了,给客户的体验感很差,一个给客户体验很差的产品,风险与收益是不会有正反馈的。

其实租赁的竞争对象从来不该是银行,因为企业要的从来不是便宜、而是可靠、懂得与方便。生意场上的钱是用来赚更多钱的,利息从来不是单纯的成本费用。

前台客户经理到客户那,能不能当场许下承诺。能不能放,什么时候能放,能不能赶上客户用钱的时间,风险缓释措施是什么。

能不能放,提前给一个准信,别耽误客户的资金规划,这就是可靠性。这比便宜几个小数点重要多了。

如果是非标产品,提款条件既要有可行性,有差异化的竞争力,又要能起风险缓释的作用,

一个好的风控系统要做到这一点,就是风控逻辑的产品化。评级结果不该只有分数与额度,应该还要有风险缓释措施分级与结合贷后管理。

所以智能决策引擎,要能结合贷后预警系统,贯穿多部门协同作战,提升客户体验。

标准化不是同质化,而是产品差异化的起点。

我们建的每一个模型系统,最后会长成的样子都不是我们微函树能控制的,而是公司风控与业务共创的成果,形成自己真正的竞争力--独特的风险洞察系统

很多人都想建模,但总是跟笔者说自己没有大量的数据源没办法建模。

其实建模需要的只是专家法的风险偏好风险偏好本身没有对错。譬如公司偏好国企类项目,就是拍着脑袋定,甚至讲的不是市场而是立场。

我们一般把这叫先验,建模就是把专家法的风险偏好做标准化,所以不需要数据源。

你把你们的尽调报告或是风险评估报告给我们就可以了,我们可以根据建模方法论,形成标准化的定性转定量模型。

而这些被我们转定量的数据,大量的投喂系统,反复逻辑推演与运算后,去验证专家法初始的风险偏好。譬如数据其实不支持国企风险比较低,要到这一步才是后验的大数据分析。到这里,我们叫后验。

当然我们微函树也有多位资深一线风控专家,能够协助中小微产业经验不足的租赁公司协助建模,以我们自身的经验建一个主标尺。建模的同时也是资深专家的知识转移,而风模就是承载专家经验知识的平台。

比建模更重要的是修模,经济环境多变,每三个月就应该要更新。

每一个算法逻辑都是开放讨论,每一个风险指标都可以被解释,被问责,被修正,一个好的系统要能反馈能学习。

智能风控系统可以如此,更是应该如此。

因为模型里每一个输入变量都不是事实,而是假设。需根据政策、地方经济、与论预期里随着时间而动态调整。

最重要的是,要对风险敬畏,没有人可以预测未来。

作者:cloudySME    来源:赖以涵的小微笔记




上一篇:船舶融资租赁法律风险简析
下一篇:没有了!